秋分,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一般为每年公历9月22-24日。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
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生,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开始变冷,蛰居的小虫子们开始用泥土封闭自己的洞穴,以抵御寒气的侵袭。秋分之后,全国逐渐进入少雨的时期。
秋分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能够感到浓浓的秋意,可谓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但在欣赏美景美食的同时,也要注意适时地增加衣物,避免着凉。
在所有的端午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与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带香囊了。香囊,又称为香包或荷包,因内装有苞白术、白芷等植物根茎破碎混合而成的香料,故名。那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这天制作并佩带香囊呢?据传说亦与屈原有极大的关系。
从南到北,粽子是端午期间最主要的节日食品。除此之外,在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端午食俗。端午节这天,除普遍吃粽子外,我国一些地区还有吃鸡蛋的习俗,如在山东的许多地区就是如此。
山东民间做的粽子通常都会包枣,因此又称枣粽子。粽子米的原料很多,通常用糯米或黄米。但在胶东一带,由于早年缺少糯米,人们就用黄黍米掺稻米做原料。黄黍米黏性很大,而且蒸熟后很香,是人们做粽子的首选。除此之外,也有用黏高粱米的,俗称“胡秫米”,多包作圆筒状,名曰“胡秫筒”。胡秫筒是端午节粽子宴的点缀,应当说比黍米粽子档次略低,但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吃粽子绝对是端午期间最为广泛的一种习俗或者说食俗,广袤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普遍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古称角黍、黏黍、筒粽。(图19)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晋代,端午节食粽子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风俗。那粽子是如何产生的呢?据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粽子的出现亦与屈原有着极大关系。
五月里,五端阳,采艾蒿,插在房,屈原溺,汨罗江,粽子吃,饮雄黄,到如今,还不忘。芒种开了铲,夏至棉衣藏。这是一首流传在吉林长白山地区名为《五月生活歌》的歌谣,其中就端午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做了简要叙述。
浴佛节本是佛教信仰的产物,传播到民间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为一个僧俗共享的传统节日,并形成了一系列传统习俗,如善会、舍缘豆、放生、吃乌米饭、求子等。善会,也叫斋会,就是僧人邀请善男信女在四月初八这天赴会吃斋,凡受邀参加善会的皆称善台。
民间传统,阴历四月八日为浴佛节,又称“龙华会”、“浴佛日”。传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所以佛教僧徒和信徒有用水洗浴佛像的礼仪,称之为“浴佛”、“灌佛”。而之所以要这样,据说与佛祖诞生时的奇迹有关。
立夏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立夏这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在许多地方,这一天人们会用新收获的粮食蔬果祭祀神灵和祖先。据史书记载,这一习俗由来已久。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清明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合了清明、寒食与上巳三大节日,最终于唐朝时期定型的,即使从这一时代算起,也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清明日,各地还有放风筝的习俗。清明时节,天气逐渐转暖,热气上升,因此非常适合放风筝。对此,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曾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此时风轻云淡,和风煦煦,眼看风筝扶摇直上,高耸云霄,实乃一大乐事,可谓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娱乐活动。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