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般来说,办丧事的话,是需要了解很多讲究流程的,不同地方的丧葬习俗还不一样,尤其是去世者直系亲属,需要注意的地方更多,比如在办丧事这一天要扶灵,带路,以及哭丧等等。那么,丧葬研究的回顾去哪看呢?丧葬礼俗的历时研究有哪些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丧葬
丧葬礼俗的历时研究
近代以来,对中国丧葬礼俗的研究大体沿两条路线行进。其一是史学角度的研究。开创近代中国丧葬史研究之端倪者可能是张亮采,1910年他出版了《中国风俗史》一书,从“欲镜今俗,不可不先述古俗”的目的出发,分4个时代阐述了黄帝以前至明代漫长历史时期中的各种风俗,其中也把丧葬习俗单设一个子目历时地详细论述。此后,尽管涉及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不多,但也陆续有一些关于中国丧葬史方面的著述问世。如1928年,冯友兰在《燕京学报》第3期上发表了《儒家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一文。又如1931年,李安宅发表了《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1932年,娄子匡在《大陆》杂志1卷4期上发表了《土葬风水源流考》一文,葛在《华西边疆研究杂志》上发表《四川古代的糖人棺》,杨树达也在《清华学报》8卷1期上发表了《汉代丧葬制度考》一文。1933年,杨树达补充了汉代婚姻史的资料,编汇成《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同年,郭昭文在《历史科学》杂志1卷1-2期上发表了《古今丧仪之比较研究》一文,青岛听涛楼书店也出版了於世琦的《三国时代薄葬考》一书。1935年,葛发表了《四川南境的僰人棺》等。此外,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邓之诚的《中华两千年史》,吕思勉的《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等著作,也辟有专门的章节或专题阐述丧葬问题。而尚秉和的《历代风俗事物考》、瞿宜颖的《中国社会史料丛抄》等著作,也汇辑或考释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丧葬现象。
丧葬
在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的推动下,进入40年代,有关中国丧葬史的研究论文逐渐增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文藻的《中国丧礼沿革》,祝止歧的《中国丧葬制度考略》,继明的《中国丧礼源流考》,何达的《中国古代殉葬考》,陈应槐的《先秦时代的宗教与婚丧》,曾资生的《汉代儒家丧服制度的发展》,王汝棠的《两汉丧仪丛考》,刘敦桢的《西汉陵寝》《东汉陵寝》,杨宽的《纸冥器的起源》,邢庆兰的《挽歌的故事》,刘铭恕的《中国古代葬玉的研究》,陈梦家的《祖庙与神主的起源》,蔡介民的《中国祭礼考源》《中国祭礼源流考》,梁钊韬的《祭礼的象征和传袭》《古代的馈牲祭器及祖先崇拜》,钱穆的《论古代对于鬼魂及葬祭之观念》,吴其昌的《殷代人祭考》,黄永年的《宋代的明器制度》《元代的明器制度》,裴文中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葬仪之研究》,向党明的《中国葬制》,高去寻的《黄河下游的屈肢葬》,向达的《中国的崖葬制》,贺昌群的《四川的蛮洞与湘西的崖葬》,包渔庆的《说“白人坟”》,刘铭恕的《岩墓稽古录》,芮逸夫的《川南民族的悬棺问题》等。由于资料及时代的局限,研究力量分散,且大多数作品停留在史料的排比、考释上无法在研究深度和理论上有所突破。不过,他们的开拓之功,是值得肯定的。
50-70年代,是中国丧葬史研究的停滞时期,纯史学的研究成果少得可怜,史学界只出版了台湾学者章景明的《先秦丧服制度考》(台湾中华书局,1971)一书,以及零星的几篇文章,如凌纯声的《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等。与此相反,由于考古研究随古代遗迹的不断发掘而日趋活跃,学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古代墓葬的考古报告和一些运用考古资料研究古代丧葬制度、埋葬习俗、墓葬制度和形制的文章。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王仲殊的《墓葬略说》,周永珍的《殷代墓葬形制》,荣孟源的《周代殉葬制度》,郭沫若的《墨家节葬不非殉》,郭宝均的《发掘中所见的周代殉葬情形》,胡厚宣的《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与人祭》,韩伟的《试论战国秦的屈肢葬仪渊源及其意义》,傅永魁的《丧葬中的“两个世界”》,纪烈敏等的《凤凰山一六七号墓所见汉初地主阶级丧葬礼俗》,罗宗真《六朝陵墓埋葬制度综述》,徐苹芳的《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和“墓仪”制度》《宋元时代的火葬》等。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丧葬研究的回顾,丧葬礼俗的历时研究”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