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历史上的火葬 朱元璋下令禁止火葬是怎么回事

2024-05-23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我国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都流行不同的丧葬制度,我国自古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入土为安”“叶落归根”这样的情怀。所以土葬形式是比较多的,现代是比较流行火葬,那么古代时候火葬有没有呢?历史上的火葬有哪些呢?想知道朱元璋下令禁止火葬是怎么回事,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历史上的火葬 朱元璋下令禁止火葬是怎么回事

火葬

历史上的火葬

在中国,火葬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用火葬的方式来安葬死者。1945年,在甘肃临洮寺洼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三个大陶罐,其中一个就盛有人体火化后的骨灰。1987年在辽宁新金双房石棚墓葬中,也发现有火烧之后的人骨。这些都说明火葬在中国是一种很古老的丧葬方式。

夏商周三代时期,火葬的习俗在一些边缘地带的少数民族中仍流行,《墨子·节葬》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其民为古代羌族的一支,这说明羌族古代实行火葬。《荀子·大略篇》也说:“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意思是氐羌之民被俘,不怕被捆绑囚禁,只怕死后不能火葬。在《吕氏春秋·义赏》等也有同样的记载,这些都说明当时西北氐羌各族盛行火葬。

两汉以后的情况也如此,根据《北史·突厥传》的记载,北方突厥各族系的丧葬方式是“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春夏死者候草木黄落,秋冬死者候华茂,然后坎而瘗之”。而根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西南有的民族如冉驗夷也行火葬,“冉駝夷者……死则烧其尸”。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火葬也逐渐在汉族的僧侣中流行起来,此后,也慢慢在上层人士和民间流行开来,到宋元时期,甚至在许多地方形成为一种风习。

这种状况是与传统儒家思想和土葬方法相抗衡的,从而也遭到宋代统治者和理学家的竭力反对。宋太祖曾下诏曰:“王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也。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②理学家程颐也认为:“古人之法,必犯大恶则焚其尸。今风俗之弊,遂以为礼,虽孝子慈孙,亦不以为异。”因此他要求其族人“治丧不用浮屠”。当时有的人甚至还攻击火葬是“伤风败俗,莫此为甚”!“惨虐之极,无复人道!”

尽管宋代有许多人反对火葬,但似乎并无奏效,所以到了元代,火葬仍然流行。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帝国的唐古忒州、汗八里城、秃落蛮州、哈寒府、强格路、中定府、临州城、西州城、淮安州城、宝应县城、襄阳府、塔皮州城、行在城等地都有火葬习俗。此外,元大都北京同样也很流行火葬,以至《元典章》记载:“北京路百姓父母身死,往往置以柴薪之上,以火焚之。”这表明当时不仅北京城里流行火葬,整个北京地区也流行火葬。

历史上的火葬 朱元璋下令禁止火葬是怎么回事

火葬

朱元璋下令禁止火葬是怎么回事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令禁止火葬,“令天下郡县设义冢,禁止浙西等处火葬、水葬。凡民贫无地以葬者,所在官司择近城宽闲地立为义冢。敢有徇习元人焚弃尸骸者,坐以重罪”。此后,明政府又多次明令禁止,如《大明律·礼律》规定“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及弃置水中者杖一百,卑幼并减二等(杖八十)”,等等。清代继承了明代禁止火葬的政策,因此,明清时期在汉族中,火葬风气逐渐趋弱,但有的在特殊情况下仍举行火葬,如《闽清县志·礼俗志》说,“火葬之习,邑旧有之。揆其原因,多由葬后家中弗吉,以为葬地不良所致,乃开坟焚尸,贮以磁瓮,另谋改葬”。后来火葬多只在佛教徒中流行。

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当中仍然流行火葬。到康熙年间,东北的满族有的还保留火葬的习惯,“七内必殡,火化而葬”,其棺材“棺盖尖而无底,内垫麻骨芦柴之类,仍用被褥,以便下火”。”在南方,畲族到清代还有火葬的习俗,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广东的畲族“有病没,则并焚其室庐而徙居”。民国《德化县志》讲畲族在民国以前还有火葬的习俗,“邑有畲民……迩来与居民联婚,改其焚尸浮葬之习”。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仍施行火葬。如西南的彝族等就有火葬,嘉靖《贵州通志》记贵州彝人的葬法是“焚于野,掷散其骸骨”。《越褐厅志·夷俗志》说:彝人“丧葬不用棺椁,以火焚化………用土石掩盖也”。其他信奉佛教的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裕固族、摩梭人等也存在火葬的习俗。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历史上的火葬,朱元璋下令禁止火葬是怎么回事”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