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河北的大殓俗称什么 山西湖南一带大殓风俗

2024-05-27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老人逝去后的入殓又叫入棺,装棺。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对逝者的入殓时间也有所不同。那么,你知道河北的大殓俗称什么吗?山西湖南一带大殓风俗又是怎样的呢?想知道的话,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河北的大殓俗称什么 山西湖南一带大殓风俗

墓地

河北的大殓俗称什么

河北张北、万全一带,大殓俗称“成仙”。“有当日成仙者,有隔日成仙者。隔日成仙,先将死人置于木板上,以候入殓。先择定吉时,孝子用筷缚小棉花球沾清水,将死者双目略洗之,谓之开眼光。然后,将棺材放在正堂,向南、向北、向西,但不向东。俗语云:‘头向东不脱空’,是其大忌也。将棺置于板凳上,棺底铺以香或草,上覆薄板,谓之七星板。亦有板上前后撒置五谷、纸钱、生铁等镇物。将尸移入棺内,用棉花、草纸衬挤尸之四周,上覆薄板或红布,谓之覆面。然后,加盖封钉。”在定县,丧后三日大殓,“孝子以棉蘸水拭死者之面;揉麦面如棒者七,如饼者八(或按死者岁数为之,曰岁数饼。棒俗则称之曰打狗棒),纳之袖中,左三右四。棺中铺以灰及五粮、纸钱之属,足下置酒曲一方,身下散以铜钱(俗曰垫背钱)。”天津人大殓时,孝子先要以水洗死者的眼睛,此曰开光,据称这是惧怕亡人来生变成瞎子的意义。为亡人换上的殓衣不能用缎子,“以缎与断同音,恐绝后世”。入殓以后,应在灵柩前点一盏灯,此曰引魂灯,据说这是为了便于死者在黑漆漆的阴间里行路。

河北的大殓俗称什么 山西湖南一带大殓风俗

墓地

山西湖南一带大殓风俗

在山西沁源一带,常在老人丧后第三日举行大殓,“殓之日,孝子、孝妇成服,家中长幼毕集,亲视含殓”,当棺盖半掩时,丧家需设奠举哀。此后,贫家往往隔几天就出殡,而“荐绅或富有之家多停柩在堂,百日后,择吉开奠”后才出殡。在陕西同官一带,入殓时,棺内下铺黄土,上覆红褥,旁用香末或柏叶纸包垫实;尸上覆红单,在用新棉蘸酒拭死者面开光后才盖棺。在米脂一带,当尸体在棺内安置妥当,服三年孝的孝子们,要从尸体身下各抽生布一条,系于腰上,其曰“腰孝”,它要到死者的周年祭才可以脱掉。在甘肃天水,一般是三日成殓,殓后,“晚设香烛于灶,谓亡者投灶。”

湖南湘中地区入殓时,丧家先在棺材里垫上石灰、棕席等,然后,将亡者尸体抬入棺内。入棺后,地理先生在棺上用线拉出一条中心线,再安一条垂直线对准亡者的鼻尖,将遗体安排端正。接着,让亡者右手持一把白纸扇,左手握一团饭和两根芦毛杆,然后盖上寿衾。寿被多为丝绸夹被,上绣寿星一类图案,它们都由亲友作为奠仪而赠送的。据称这些殉葬物是让亡者在阴间防饥寒、暑热、狗咬用的。入棺后,棺盖暂不密封,一是“地生”算定的吉时未到,二是要等远方归来的亲人。盖棺之前,女儿、媳妇号哭,但不能让眼泪掉进棺材内,俗称如果此时眼泪落进棺内,会使亡者有牵挂,奔赴黄泉时走不快。在吉首一带,如果丧家预先就备有棺木,当老人气绝后,给其穿上外层的寿衣后,就可以将死者的遗体入棺。这时候,遗体由孝子们抬着,直接从死者的卧房抬到厅堂中的棺木中,盖上一套寿被,旁边的空隙,用死者的旧衣物等塞紧,使遗体不会移动。东西放好后,再盖上棺盖,等出丧时才最后封钉。棺材头前放张祭桌,死者的灵位或遗像靠着灵柩放在祭桌的后部中央,前面放祭品与烛台和用一碗米当香炉,插上两支香。祭桌下放一个瓦盆,以便烧纸钱。而在灵柩尾部的脚下点一支蜡烛或一盏油灯,作为引路灯或长明灯。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河北的大殓俗称什么,山西湖南一带大殓风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