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东北的倒头风俗 陕西的倒头风俗

2024-05-26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葬礼,又称之为祭礼,即出殡埋葬死人时举行的仪式以及人们对于逝者的处理方式。葬礼中的习俗那么多,你听过倒头风俗吗?不同地区的倒头风俗不同,那么东北的倒头风俗是怎样的?陕西的倒头风俗去哪看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查询了解下吧。

东北的倒头风俗 陕西的倒头风俗

墓地

东北的倒头风俗

东北的风俗也基本相同,例如在辽宁海城一带,“俟气绝,以珠一颗或银币一枚纳口中,即古含之义,俗谓压口银子;一手执鞭子,一手握馒首,俗呼打狗包子;以帛或布覆面,即古设冒之义;以赤绳笼两臂及两足,俗称绊脚丝。外殓以衾,衾上覆被,以瓷器贮谷少许置胸间,即古之小殓。男子停中堂,故曰正寝;女停内室,故曰内寝。但城乡各处,习惯不同,亦有男女同停中堂,或同停内室者。停中堂者,首南足北;停内室者,首必向西,俗最忌向东,谓主重丧。初终,施白布于床脚,引出寝门,直达于户,俗谓搭桥,然后焚刍灵于门外,车马、仆从皆以纸为之,谓之烧路车,亦有不烧者,丧主足踏门限,木杓扣门楣,三呼亡者往西方大路走,俗谓之指冥路”。指冥路毕,“阖家易缞绖,举哀”;并在“亡者头前燃灯一盏,贮米一盂,插箸三枚,上端裹以新棉,有古属纺遗意。但古以验气有无,今则专以拭目”。然后“烧纸于瓦盆,谓之丧盆,出灵则弃之”。同时,“按亡者寿算加二数,叠纸剪为三连,下垂为幡,以竿系之,悬大门外,男左女右,俗呼过头纸,送行时焚之,盖寓招魂之意,即门幡也”。而后,才去报丧和报庙。吉林也有相似的习惯,老者既死,家人围尸号啕大哭,“覆青巾于面,即古属纺之礼也”。置耕地之铁铧于腹部,防尸乍起。“置盆尸前,备烧纸用,曰丧盆。以绳系纸悬门前,曰岁数纸。其张数同死者之岁数,使人知死者之寿也。同时,死者为男,则火纸马,为女,则火纸牛,谓之倒头牛马(意谓马备乘用,牛为女人饮其生前所沾污之水,以免其死后之罪也)。长子持竿登高,向西南指而泣呼其父或母曰‘西南大路,明光大道’者三,是曰指路,盖恐死者之魂灵迷去路也。”在黑龙江,老者初丧,丧主趋东房烟筒下,手执木棒指向西南,“大呼曰某亲奔西南大路,凡呼三声,谓亡人灵魂由炕洞入,烟筒出也。既而撒发哭泣”。然后成服,并在“灵前供米饭一孟,盂前插箭干三,干端缚棉,曰倒头饭”,次日才举行棺殓。

东北的倒头风俗 陕西的倒头风俗

墓地

陕西的倒头风俗

在陕西武功县岸底村,老人咽气后,要在其脸上蒙上一张黄表纸遮面,以便查验其是否真正死亡,此为古代属纺之意。接着用一个新瓦盆盛来温水,用新的布帕蘸水把尸身擦拭干净。然后才给死者换上老衣,给死者嘴里含上铜钱或银元,有钱的人家也有给死者含玉的。并视死者的性别,给死者手中握上或放置眼镜、烟袋或手帕、木拐等物品。在延安,老人一咽气,孝子孝眷需举哀,嚎啕大哭,用一个碗装着纸钱,敲着送出门外烧化,此谓之送终。烧了纸钱后,把碗拿回来,置于死者的脚下,作为孝盆,在里面烧纸。然后给死者整容、沐身,在其舌下压一枚小钱,最后穿鞋戴帽,此当地俗称装殓。装殓完即马上举行当地俗称入函的入棺仪式,并钉上棺盖。在米脂,老人气绝后,“不寝地以求复活”,也不升屋以招魂,而是先为死者沐浴更衣,接着“舁尸床于中堂,于堂中挂纸”,但也有的挂在门首和尸床上,其数如死者岁数。然后给死者嘴里含点东西,俗称口含钱。同时,把死者生前落下的牙齿、头发等放于尸床上,此俗称“楔齿”,并在尸床前拴一只引路鸡,而后根据秧榜有否禁忌的规定,或举哀或不举哀,并视天气之寒暖,以“定殓期之迟速”和准备大殓。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东北的倒头风俗,陕西的倒头风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