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传统丧葬礼俗之祭扫 祭扫的由来和各种祭扫

2024-07-13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上坟扫墓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礼仪习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上坟扫墓的节日,也有刚去世之人的特定祭扫时间,那么传统丧葬礼俗之祭扫是怎样的?祭扫的由来和各种祭扫去哪看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传统丧葬礼俗之祭扫 祭扫的由来和各种祭扫

扫墓

祭扫

祭扫是对逝者的追思和哀悼。民间十分重视祭扫活动,包括七七祭扫,以及百日、周年、三年、五年、十年忌日及传统的清明节和中元节都要进行祭扫礼仪。

祭扫的由来

祭扫是对逝者的祭祀活动。我国的社会组织以血缘氏族关系为中心,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宗庙、祠堂,并有为祖先留的“影像”,有为祖先专门择定的墓地。宗庙、祠堂、影像,坟墓都要在一定的时间祭祀,《宁河县志》:“清明节,祭扫先茔(yíng,墓地)……七月十五日,献麻谷,十月一日,送寒衣,年终除夕、新节元旦,悬像设供,家家致祭。”我国古代的丧葬祭祀仪式隆重而繁琐,并且往往以儒家经典的形式给予规定。据有关文献资料,除传统的清明节和中元节进行的祭扫外,下葬之后规定的祭祀仪式主要有七七、百日、周年、三年祭扫。

七七祭扫

人死后每七天称一“七”,为忌日。逢七倍数的日子做斋设祭,叫做“理七”或“做七”。“七七”之仪有“除七数七”和“连七数七”二种。父母双亡,一般“除七数七”,即每一七均为满七。母先亡即“连七数七”,即每一七为满六日。满四十九天,称为“断七”,亦称为“终七”。丧事至此,告一段落,要招僧念经,超度死人的亡灵。《魏书·胡国珍传》中记载:“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可见,此风俗相沿已久。

百日祭扫

死后百日叫“百期”,文称“过百日”。也是例祭日之一。这一天,无论贵贱均有比较隆重的祭奠仪式。《北史·胡国珍传》记载:“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斋令七人出家;百日设万人斋,二七人出家。”一般民间要再百日请僧道超度,并且亲戚朋友亦有来祭的,祭奠毕,要烧纸钱,名曰“烧百日纸”。此后,守丧对生者的束缚可以相对放松。

周年祭

父母死后一周年要举行祭礼,古时称之为小祥。《仪礼·士虞礼》记载:“期(jī)而小祥”,郑玄注:“小祥,祭名。祥,吉也。”小祥是葬后服丧期的一次较大的祭礼,祭后可稍改善生活及解除丧服的一部分,比如说孝子可以住在不加涂饰的房屋里,睡觉时也可以用普通的席子,饮食方面可以“食菜果”。男子可以除去头上的丧带,换上熟丝织成的练冠,所以小祥之祭又称“练祭”。小祥祭祀的重点是以练服代替丧服。

传统丧葬礼俗之祭扫 祭扫的由来和各种祭扫

祭扫

两周年祭

父母死后两周年的祭礼,古时称之为“大祥”,是古代葬后服丧期的又一种较大的祭祀仪式。在古代,儒家经典规定,卒哭祭后,孝子只能吃粗饭饮水,小祥祭后才可以吃菜和果子,到大祥祭后饭食中则可用酱醋等调味品。现在有的地方孝子在两周年祭祀只烧纸,不哭祭,俗称“哑周年”。

禅祭

父母死后三周年为服丧期满,丧家在除去丧服的时候,行释服礼,俗称“除服”。此时要举行一次祭礼,这次祭礼称之为“禅祭”。禪祭祭礼极为隆重,亲友皆至,所送祭品大致与下葬时相同,富裕人家要请吹鼓手,并请道士做斋蘸、立墓碑等。从此守孝期满,孝子恢复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除年节祭拜和清明扫墓外,不再举行其他悼念活动。

民俗小百科:纸钱

祭扫活动中离不开纸钱。迷信观念认为,冥冥之中有一个同人类社会相同的世界:神和鬼的世界。死了的人都成为那个世界的一员,或鬼或神。活着的子孙、亲友,为了死去的人在那个世界生活幸福,便在祈祷祭莫他们的同时,送给他们礼物、钱钞。其中钱钞,便是用纸制成的钱形,通过烧化送给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亲友或自己所祈求的神。这就是烧纸钱。

烧纸钱的习俗最早起于汉代。邓子琴的《中国风俗史》说:“汉世瘗(yì)钱以纸代钱,六朝时已有行之者。如南齐东昏侯好事鬼神,剪线为钱,以代束帛。至唐代李淳风、王玛盛行之。”五代以后,寒食野祭都用之。至宋,纸钱则盛行于民间,烧纸钱的习俗贯穿整个丧葬习俗。人死要烧倒头纸;人死停灵,他人拜祭,亦烧纸钱;安葬时,亦要备纸钱焚烧;另外,十月朔日、清明节、除夕夜均要焚烧纸钱。一般的祭奠,也离不开焚烧纸钱。

烧纸钱的习俗虽然是一种迷信,但反映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心意寄托。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传统丧葬礼俗之祭扫,祭扫的由来和各种祭扫”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