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通天之路的树葬 历史上的树葬

2024-05-23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增长、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传统的丧葬方式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最流行的是火葬,但是有一种葬法对环保也很有帮助,这个葬法就是树葬。那么,通天之路的树葬是怎样的呢?历史上的树葬去哪看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通天之路的树葬 历史上的树葬

树葬

通天之路的树葬

树葬是把死者的尸体架于野外的大树上或特制的木架上风干或使尸体腐烂后再埋骨的葬法,并以死者的尸体安放在大树或树木搭建的木架上而得名,有的也称“木葬”。由于有些民族的树葬是依靠鸟类来啄食尸肉,而后再葬骨,因此,也有人把这一类型的树葬称之为天葬或鸟葬等。有些民族是利用这种置于大树或木架上的形式风干尸体,故也有人称此种类型为风葬。树葬是一种比较古朴而原始的葬俗,它起源很早,主要流行于东北和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历史上的树葬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生活在嫩江流域的失韦人就有树葬,失韦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除这种葬法外,北朝时的南室韦人也在露天建造木架进行树葬。如《北史·室韦传》云:南室韦“部落共为大棚,人死则置其上”。而生活在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鲜卑的一支库莫奚人也流行树葬,他们的风俗似乎与南室韦人稍有差别,“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生活在土河流域的契丹人的树葬又有一些不同,他们的老人死后,就“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到了隋唐时期,他们仍然是“死不墓,以马车载尸入山,置于树颠”。这些通古斯语族的民族多信奉萨满教。萨满教认为,天上是死者应赴之所,而树干又是通天之路,将死者尸体葬于大树上,能便于他们顺利上天,所以有此树葬。

通天之路的树葬 历史上的树葬

树葬

而在这个时代的南方,也有一些民族采用树葬的方式,如《隋书·地理志》记载江淮一带的少数民族风俗说:“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这表明畲族和瑶族的祖先曾有过树葬。除此之外,《太平御览》卷八八〇也记载,南方的木客人死时“皆知殡殓之,不令人见其形也。葬棺法每在高峰树杪或藏石窠中”。换言之,他们的葬法与上述有些差异,已用了棺木,有的把棺木置于高处的大树上,有的则把棺木置于悬崖上的崖洞内。由此看来,在古代,树葬分布的范围很广,而且形式多样。根据上述情况看,至少可以分成直接置尸于树,间接置尸于树,即用苇席、棺木装殓后再安置于树上,以及地架式,即在野地里搭木架,上安置尸体或棺木几类。同时,有的在树葬几年后,还要捡骨二次葬。

降至明清时代,树葬的分布仍很广,东北一些民族仍保留树葬的葬法。《辽东志》记载明代建州乞里迷女真人时说:其“死者柩悬于树”。《李朝实录》谈到忽刺温女真人的丧俗时也说,他们“父母死……置其尸于大树”。方式济的《龙沙纪略·风俗》则记载,清代满族发展不平衡,有的已受汉族影响而实行土葬,但其“东北边有风葬之俗,人死,以刍裹尸,悬深山大树间,将腐,解其悬,布尸于地,以碎石逐体薄掩之”。西北有的民族也行树葬,如《西域图志》卷三十九就记载准噶尔地区有“五行葬法”,其中的“木葬则悬诸树”。此外,明清时期的南方,也有一些民族用树葬的方式安葬他们的死者,《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十四载:夭苗,一名黑苗,“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另外,据徐珂《清稗类钞·丧祭类》载,云南土著对夭折的儿童也采用树葬的方式,“凡未满七岁之小儿死时,土人以其先父母而入泉路,目为不孝,乃盛以无盖之棺,悬之树,任鸟啄之”。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通天之路的树葬,历史上的树葬”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