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架壑型悬棺葬 架壑型悬棺葬的分类

2024-05-23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悬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晚可以延续到明清时期。悬棺葬也分很多种类,而且悬棺葬对选址极为讲究,那么你知道架壑型悬棺葬是什么吗?架壑型悬棺葬的分类又是什么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查询了解下吧。

架壑型悬棺葬 架壑型悬棺葬的分类

悬崖

架壑型悬棺葬

架壑型悬棺葬是指在崖壁上设置桩架或搁板来悬空搁置棺木的葬式。换言之,这种类型的悬棺葬才是名副其实的悬棺葬,因为它们才真正悬空。根据桩架位置的不同,这种形式的悬棺葬,也可以分崖缝架桩式和崖壁架桩式两类。

1.崖缝架桩式悬棺葬

这种类型的悬棺葬,是在崖壁上垂直的天然裂缝间架设搁板或木杠来搁置棺木。这种搁板和木杠俗称“虹桥板”。在武夷山九曲溪大王峰垂直的石隙两壁间垫设有一些“虹桥板”,上搁置有船棺。九曲溪小藏峰的岩隙间也架设有木板15根,其上残留有2具船棺。由于这些船棺是悬空搁置的,故也被称之为“架壑船南约100米的狮子岩,上面也有七八具悬棺水平搁置在崖壁伸出的木桩上。在麻塘坝也有许多悬棺。(图8)根据人类学、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些悬棺都是“都掌蛮”的,年代最晚的是明代。

虚洞葬

崖洞葬也称“岩洞葬”、“洞穴葬”,是指将死者安葬在幽静的天然崖洞里的丧葬方式。这种丧葬方式与上述的天然浅洞穴棺”,而董天工的《武夷山志》称其为“架壑船”。在湖北巴东龙船河山崖上,离地面150米处的7处岩隙中分布着搁置棺木的木板和棺木。有的地方是在裂隙的两壁打孔架设搁板来搁置棺木,如四川奉节风箱峡的崖葬中;有些是在岩隙两壁凿孔横置木杠后,再在上面搁置棺木。

2.崖壁架桩式悬棺葬

崖壁架桩式悬棺葬是在陡峭的崖壁面上凿孔,插进木桩,然后在木桩上横置棺木的葬式。这种方式只流行于四川南部。如四川珙县九盏灯崖葬,现存15具悬棺,其中10具就是悬在崖壁伸出的木桩上。此外崖壁上还有许多木桩孔,这说明过去这里的悬棺很多。同县的棺材铺山崖上,现存22具悬棺,其中有9具悬空搁置在崖壁伸出的木桩上。其向崖葬有类似之处,因为它们都是将死者安葬在天然洞穴中,因此经常会混淆。其实这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的。首先,天然浅洞穴崖葬的洞穴,多在人迹难至的水边悬崖峭壁上,而作为崖洞葬的葬所大都在人迹可至的山崖上,只不过它们都在比较隐秘的山中。其次,天然浅洞穴崖葬的葬具多放在洞口,如洞口不平,需用石块或木板垫平,而崖洞葬则把棺木葬在洞穴的深处,外表看不清楚。其三,天然浅洞穴崖葬的洞穴深度较浅且小,而崖洞葬的洞穴往往大而深。这种丧葬方式多利用幽静的山洞来安葬死者,而且多数是集体葬。换言之,其大多数都是一个山洞为一个部落或村落的公共墓地,里面多数都堆着几十具到数百具不等的棺木,有的是单人单棺,有的则是多人合一棺。

架壑型悬棺葬 架壑型悬棺葬的分类

悬崖

根据人类学、考古学的实地调查,崖洞葬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的东部地区,即贵州省中南部和广西北部。这些地方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峰连绵,幽岩溶洞众多,为崖洞葬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崖洞葬曾在这个地区长期流行,目前已经发现有崖洞葬分布的地方主要有贵州的贵阳、平坝、长顺、紫云、荔波、罗甸、望谟、独山、惠水、都匀、花溪等地和广西南丹、凌云、巴马等地。

崖洞葬起源于何时现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从某些崖洞葬遗址的出土物有早到唐代的情况看,至迟在唐代,贵州、广西就有屋洞葬了。根据文献的记载,明代贵州苗族中的一些人曾实行崖洞葬。明代万历年重修的《贵州通志》卷十四中记载:贵州的“短裙苗者……死不殡,置之山洞”。民国《贵州通志》引《嘉靖图经》云:贵州的“康佐苗……有丧……三五月方置岩穴间,藏固深秘,人莫知其处”。《安顺续志》也说:贵州安顺的康佐苗,一名老苗,“有不葬者,置尸山洞或岩壁间,任其干去”。另外,明代田汝成《炎徼纪闻》也说广西的“冉家蛮……死丧杀牛击鼓,哀唱歌毕,置于山洞而散”。

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调查的情况看,清代至今,这些地区的苗族与瑶族仍继续实行崖洞葬。贵阳东南高坡乡的苗族至今还用崖洞葬的方式安葬其族人,该地有8个洞穴作为崖洞葬的葬所。如龙山洞位于一个两山之间的山凹部的半腰处,有小路可直达。洞深12米,宽16米多,洞内地面平整,右侧是放置祭品的地方,左侧则重叠堆放6-7层棺木,每层4行,每行8-14具棺木,下层因年代久远已腐朽破碎,现还有完整的棺木约200具,并有新的加入。平坝的桃花村为苗族村落。其附近有一个棺材洞,有山路可以通达。洞里面堆着可确认的棺木有567具,它们重叠堆在一起,有3-10层。其棺木有船形棺、圆木棺、长方形棺、梯形棺、木栓棺和汉式棺,其中船形棺压在最底层,次之为圆木棺,再次为长方形棺、梯形棺,最后是汉式棺。有人认为船形棺的年代大约是唐宋时期,长方形棺大概是宋代才开始使用,而梯形棺是在明代前后开始出现,汉式棺则在清代以来才盛行。”这个棺材洞是桃花村刘姓苗族的祖茔,里面的棺木是按村寨支系和死亡先后堆放的,它分为甲乙崖墩葬指利用山崖的顶部,或山崖高处突出或凹陷形成的墩台来安葬死者的丧葬方式。在古代,就有这种类型的葬式,如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云:土僚蛮在叙州南、丙丁4个区,其中甲区是新寨苗族的安葬区;乙区是中寨和桃花冲寨的安葬区;丙区是鹅抱蛋寨的安葬区,丁区不清。现仍有人把棺木安葬在里面。

贵州荔波瑶麓的青裤瑶至今仍行崖洞葬。该地的青裤瑶有卢、常、韦、覃、莫等姓,他们都葬在一个山洞里,不过依据姓氏的不同而分为几个区域,同姓五服以内人的棺木堆在一起,自下而上以死亡的时间顺序堆放。另外,青裤瑶不是正常死亡者的棺木不能堆在洞里,只能堆在洞口,或放在岩壁、大树下,因为他们的灵魂不能回到祖先安葬的地方,只能在外游动。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架壑型悬棺葬,架壑型悬棺葬的分类”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