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古人常用的计时法 中国古代那些计时工具和方法

2024-07-05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古人一天三餐,也是看着时辰进行的,我们现在看时间有钟表,有24小时制度,那么古代是如何计算时间的呢?古人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那么古人常用的计时法是什么呢?中国古代那些计时工具和方法去哪看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古人常用的计时法 中国古代那些计时工具和方法

计时

古人常用的计时法

我们时常在古典小说和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古人喜欢用“一炷香的工夫”来指代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长时间呢?

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材料、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一个小时。

古代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还喜欢用“一盏茶”来计时。那么,“一盏茶”又是多长时间呢?

喝一碗茶,从现代人的习惯计算过,夏天要十五分钟,冬天十分钟都用不了。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这样推算“一盏茶”约相当于现在的十分钟。

中国古代那些计时工具和方法

一、特定称谓计时法

古代人们根据寒暑的变化现象,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不同的时段。比如春季就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春就是初春或早春,仲春就是春天中间的一段时间,季春就是暮春或晚春。夏秋冬三个季节同样如此。

古人还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晦就是月终;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

古代人们又根据日夜的轮换,把一天分为若干时段。比如按照太阳的出没,分为日出、日中、日入。日出也称为旦、早、朝、晨;日入称为夕、暮、晚、昏,也称为日夕。古时候人们每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称为“食时”;晚饭在日入以前,称为“哺时”(现在还有不少地方保持这一日两餐的习惯和传统)。日入以后先是“黄昏”,然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即半夜)。接着是“鸡鸣”,也称为“昧旦”或“昧爽”,就是天将明的时候。鸡鸣以后是“平旦”,也称为“平明”,是指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古人常用的计时法 中国古代那些计时工具和方法

古代

二、十二地支计时法

到西汉时期,人们便开始把一昼夜的名称固定下来,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时辰,并且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标明,又以十二生肖作代。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比如,夜半就是子时,是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所以古书上把这个时辰称为“子夜”。午时是从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也叫“日中”。古书上常有“点卯”的记载,点卯就是在卯时(即现在的五点到七点)上班报到。

三、五更计时法

古人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两个小时,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五更”,如李煜的“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五更”即此。夜半就是子时,是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所以古书上把这个时辰称为“子夜”,当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就用“子夜”作了自己一部长篇小说的书名。全夜为五个更,第三更便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因此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击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沙溪历史上有更楼桥,现在还有唯一的更楼遗址,都可以为此作旁证。)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古人常用的计时法,中国古代那些计时工具和方法”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