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取名冠字的习俗 名与字的联系和意义

2024-04-22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我们现代的名字都比较直接了,直接有个名字在户口本上,然后私底下亲人之间叫个小名而已,而古代除了取大名,还要给自己取个字,也就是取名冠字的习俗,那么名与字的联系和意义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取名冠字的习俗 名与字的联系和意义

古人

取名冠字的习俗

古人所说的名字,是名与字的合称。名与字都是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符号,由于各人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与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不同,因而反映在名字上也各有差异。中国人在命名和取字方面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传统。

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明了人类有名之后,世界上万物的区别才有了明显的表征。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据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从口自名。”说明远古时期,人们在夜间交往时相互看不清面目,便借助“以口自名”,故名从口从夕会意。

据《礼记》载,我国古代生儿女三月就始取名,供父母等长辈呼唤之用。如孔子出生时,其头顶像个山丘,父母给他取名“丘”。秦始皇出生于正月旦日,故取“政”(即正)。男子到二十岁,女子到十五岁时,是他们成为大人的年龄,要举行冠礼,这种冠礼如前所述,是在宗庙中由父亲主持举行的。在行礼前,要选定日期与加冠的来宾。主要仪式是由来宾加冠三次:初次加缁衣冠,表示从此有了统治人的特权;再加白鹿皮做成的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三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宗庙祭祀。三冠加后,孩子向来宾敬酒后去拜见母亲。随后再由来宾替他取“字”。接着去见兄弟姐妹。然后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并手执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最后由主人向来宾敬酒,赠送礼品,送走宾客,才算成礼。所取“字”即成为贵族中成人的尊称。

名与字的联系和意义

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有联系,大多以字释名。古人常说“以字表德”,字是名的补充或解释,今举数例说明:

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之意;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

岳飞,名飞,字鹏举;

陆游,名游,字务观,观与游是同义词。

名与字的意思相反的也有,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名熹,字元晦;熹与晦就是反义。

也有以古书典故取字的,如三国名将赵云,名云,字子龙。他是用《周易》中“云从龙,风从虎”的典故而取字的。三国著名政治家曹操的名字则来自《荀子》中“夫是之谓德操”一句,故他名操,字孟德。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而在取名冠字之时这些符号往往又被赋予了一定的积极的意义,多表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因此往往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标准等等。

如商代崇尚质朴,多以生日或干支取名,如商王孔甲、盘庚、武丁等,都与干支相联系。

春秋时期,姓与名之间,往往加“子”或“之”等助字。如伍胥或名伍子胥,介推或名介之推。而古代“子”与“之”是可以相换的。

先秦时,往往先字后名。如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没有写姓百里。又如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也没有写姓孔。汉代以后,则是先名后字了。

两汉人名字多为单名,如汉代学者应劭,他的儿子为应场、应球;刘表的儿子也是单名,为刘琦、刘琮等;又如刘备、关羽、张飞等。

唐人名字多喜标榜排行,如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元稹为元九等。这种排行不是以小家庭,而是以大家族中所有兄弟年龄来排行的,一般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开始排算。近代史学家岑仲勉还专门撰写《唐人行第录》,把这种排行名字予以详细考录,极有参考价值。

唐宋时期,取名字时,多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身份。如唐代名将颜杲卿。他的弟弟名颜曜卿、颜春卿,都用“卿”表示同辈;他的堂兄颜真卿也用“卿”字。宋代大文豪苏轼、苏辙兄弟,共同的偏旁是“车”字,也表示同辈。

取名冠字的习俗 名与字的联系和意义

古人

宋元时期,一般平民无职业者不许取名,只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如父24岁、母21岁,合计为45岁,则此时生子即名为四十五;或者名五九,即五乘九得四十五的意思。

晚清民国时取名,往往表示志向。如思想家章太炎,原名绛,后因敬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改名太炎。民国教育家陶行知,原名知行,即因为他起初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取此名;留学美国后,他受到杜威“实用教育”的影响,开始重行(实践),故而改名“行知”。

古代儿童入学之时,老师还给起个名,称为学名,因为读书之后应考、出仕为官时多用学名,因此也叫官名或书名。古人在尊长前面也常以学名自称。但向朝廷上奏书时,只准用名,不能冠姓,如诸葛亮《出师表》的第一句话是“臣亮言……”而官长对下级行文,却只题姓而不署名,现存的石碑上,凡是当地行政长官所具衔的“谕”在一连串的官衔下面只具姓而不具名。

晚清或民国时期又多流行笔名。一些文人学者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时多署笔名,尤其是文艺界、新闻界、政论界,尤为流行。30年代进步作家为了避免被害,常常改换笔名,以迷惑敌人,如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使用过的笔名就有近一百个。这种笔名往往因文人学者的生活感受或爱好不同而异。

古代读书人或上层人物中往往还有取号的习惯。号可以说是固定的别名,故又称别号。他们往往以志趣或住地等取号。旧时尊称别人时,一般不呼其名,或称其字、或称其别号。别号与名字就不一定有什么意义联系了。

别号约分两类。一类是自己取的,多用两个字或三四个字,如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因愤世嫉俗,被权贵们讽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又如南宋末期的画家郑思肖,为表示怀念赵宋王朝,在南宋被元灭亡后,取号“所南”,表示心向南宋之意;后又取号“木穴国人”,木穴合写即似“宋”字,表示不忘赵宋故国。另一类是别人用官职或排行、住地相称呼,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因为担任工部侍郎或拾遗之官,友人们便给他取号“杜工部”或“杜拾遗”;唐代文学家王维曾担任右丞相重职,故友人给他取号“王右丞”。柳宗元号河东、王昌龄号江宁、白居易号香山、王安石号临川等,都是以其故乡或住地取的别号。

古人还有取绰号的习惯。据清代学者赵翼《陈余丛考》载,夏代已有人取绰号了。他说:“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辄有混号。”《吕氏春秋》记载夏桀号“移大牺”,谓其力大能推倒牛也,此为混号之始。

春秋时,虞国有位名医叫百里奚,虞被晋打败后,当了俘虏,后被秦穆公用五张羖(gǔ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成为秦国的宰相。因他原来住在虞国百里乡(今属山西平陆县),故取名百里奚,到秦国为相后,有人给他取个号为“五羖大夫”。

唐宋时取绰号之风,不论在官僚之中或是下层民间都较盛行。北宋王珪,当了16年宰相,他的诀窍是什么?同僚替他归纳为除能“三旨”,即“取圣旨”、“领圣旨”和“传圣旨”外,“无有建树”,故取绰号为“三旨相公”或“三旨宰相”。以宋代梁山英雄为题材的《水浒传》所记述的绰号更为普遍。第29回说:“那厮姓蒋,名忠,有九尺来长身材。因此江湖上起他一个诨名(绰号),叫做蒋门神。”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取名冠字的习俗,名与字的联系和意义”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