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2018七夕时令美食 七夕节有什么传统美食

2018-07-27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语:时值七夕节,巧果会悄然出现在浙江各地的小商铺里,你在各大商超不一定能看到他的影子。这是一种用面粉制作而成的一种七夕时令美食,相传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除了巧果,七夕节有什么传统美食呢?其实七夕的美食还是很多的,我们平时真是忽略了太多的美妙滋味。2018七夕时令美食,大家细细往下看吧。

2018七夕时令美食 七夕节有什么传统美食

2018七夕时令美食 七夕节有什么传统美食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地是中国,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我们一直知道七夕节关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但是这并不是节日的真正起因,七夕节的兴起是因为古人对天象的崇拜。

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豆芽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在广州,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2018七夕时令美食 七夕节有什么传统美食

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巧酥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瓜果

在七夕这个特殊的节日,瓜果当然必不可少!七夕时吃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有些人喜欢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等绘成“花瓜”。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2018七夕时令美食 七夕节有什么传统美食

七夕节的别称

兰  夜: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 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女  节: 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女儿节。

香  日: 七夕的晚上,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于满天飘香,故说香日。

双  七: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穿针节: 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有个歌唱道:“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七夕节的别称

巧食节: 我国七夕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为各种瓜果和各式面点。晚上人们一面欣赏璀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一面吃着各种巧食为的是乞巧心智和财富,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美满幸福。

避  节: 是说七月七不得迎新嫁女。江浙一带有句民谚:“度夏一个节,送夏七月七。”入夏时,新出嫁的女儿要去娘家度“夏凉”。小住一段日子后在秋凉时回夫家,叫做“送夏”,这样做,是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强迫他们分开。

星  期: 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结语:2018年的七夕节准备好接受美食的洗礼吧!欲了解更多乞巧节信息请点》》》七夕的来历

文章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http://wannianli.tianqi.com/)原创,禁止转载。

相关链接

相关推荐

精选问答
更多 >>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