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春雷乍响是惊蛰 惊贽驱虫的习俗有哪些

2024-04-28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惊蛰是春季节气之一,蛰的本意为藏,动物冬眠称“入蛰”。古人认为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醒,故称惊蛰。因此不少人一看到春雷乍响,就知道是惊蛰来了,那么惊贽驱虫的习俗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春雷乍响是惊蛰 惊贽驱虫的习俗有哪些

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

每年3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其这样解释:“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的雷鸣最引人注意。但实际上,惊醒冬眠动物的并不是春雷,而是天气转暖后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这时即使没有雷声,冬眠的动物也会感到暖春已到,于是纷纷醒来,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我国古代将惊蛰后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随着气温的回暖,桃花纷纷绽放;二候仓庚鸣,即黄鹂开始鸣叫;三候鹰化为鸠,是指小鹰的喙还不够坚硬,不能捕食小鸟,只能躲在树林里瞪着眼睛,忍着饥饿,不断鸣叫,就像布谷鸣叫一样。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的开始。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民间还有“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之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还总结出了许多与惊蛰有关的农谚,如“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二月打雷麦成堆”“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等。这些谚语,无不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春雷乍响是惊蛰 惊贽驱虫的习俗有哪些

惊蛰

惊贽驱虫的习俗有哪些

惊蛰时节,在隐隐的春雷声中,蛰伏已久的百虫纷纷醒来,从泥土或洞穴里爬出来。它们或祸害庄稼,或滋扰人们的生活,令人不胜其烦。尤其是对农民来说,害虫更是砸饭碗的“高危分子”,必须清而除之。故而,我国民间才会有“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之说。因此,惊蛰时节有许多与驱虫有关的习俗。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鲁东南一带,主妇以炊棍敲锅台,谓之“震虫”;以彩纸、秸草或细秸秆串起来悬于堂屋梁上,谓之“串龙尾”。

河南南阳的农家主妇,此日要在门窗、炕沿处插香熏虫,并剪制鸡形图案,贴于房中,以避百虫,保护全家安康。浙江宁波在惊蛰日要过“扫虫节”,农民拿着扫帚到田里举行扫虫的仪式,表示将一切害虫扫除干净。

民间驱除害虫,除了上述习俗之外,还有“化学武器”。所谓“化学武器”,也就是石灰。如湖北恩施、贵州黎平等地区,在惊蛰之日,人们用石灰撒地,画出弓箭形状,指向门外,称为“射虫”。

我国劳动人民对害虫可谓恨之入骨,恨不能饮其血,食其肉。因此,在惊蛰之日,各地均有“吃虫”的习俗。当然,这里的吃虫,与今天农家宴上所见的油炸蝎子、蚂蚱等特色菜不同。人们在惊蛰之日所吃的“虫”,并非真虫子,而是一些常见的食材。人们将这一习俗称为“吃虫”,只不过是为了表达对害虫的憎恨罢了。

陕西、甘肃、江苏等省份,人们把黄豆、芝麻等放在锅里炒熟,然后,男女老少争相抢食,意为人畜无病无灾,庄稼不生害虫。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烧死害虫。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闽西长汀民间,人们在惊蛰日煮芋头吃,以芋头象征“毛虫”,以吃芋头寓意驱除百虫。陕西凤翔煮食元宵,称为“蛟蝎子”。江苏沛县将炒黄豆加糖给小孩子吃,以免蝎蜇,俗称“吃蝎子爪”。

这些以吃为主的除虫方式,也可以被认为是惊蛰节气的特殊食俗吧!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春雷乍响是惊蛰,惊贽驱虫的习俗有哪些”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