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中国道教与神仙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2024-05-02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说起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那一定是道教了,我国关于道教的传说有很多,信奉的也不少,其中道教与之相关的神话便是神仙,那么你知道中国道教与神仙是怎样一个关系吗?道教的创立与发展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中国道教与神仙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神仙

中国道教与神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三大教有所不同,严格说来,它没有明确的教主与基本经典。道教在我国影响较深,流传极广,仅次于佛教。唐宋时期得到封建王朝的大力支持,空前繁盛,其地位在儒释(佛)之上,居三教之首,相当于国教的地位。宋元以后在民间影响尤深,古代戏曲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有200多种。今分道教产生与发展、教派、教义、修炼方法及神仙人物等予以简要介绍。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道教把先秦道家的“道”加以神秘化,把得道成仙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承袭了中国古代流行的自然崇拜、巫术和求仙方术,尊奉老子为教主和最高天神。至西汉则黄老思想融合,约在东汉晚期逐渐开始形成宗教。

道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东汉顺帝至东晋南北朝,可为创立阶段,形成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个教派。

初期的道教主要流传于河北一带,因信奉民间流行的《太平经》而得名太平道。河北巨鹿人张角曾利用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短期内聚众达数十万,坚持斗争达廿余年后失败。太平道从此销声匿迹。

五斗米道主要流传于巴蜀一带,创始人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顺帝时,他客居于蜀,赴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学道,永和六年(141年),作道书25篇。翌年五月初一夜半,自谓遇天神太上老君等五人,授以国师,遂奉《老子道德经》为经典。他认为:“遵道意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意,便能长久;并以道佐人主为已任。从之受道者,依蜀地本有的形式,须缴纳五斗米,放名五斗米道。信道者以地域分治。后来,由他的儿子张衡承嗣天师之职。他的孙子张鲁又得到益州州牧的信任,任督仪司马。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攻取汉中后,自号“师君”,割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在统治的二十多年中,社会比较安定,得到民众爱戴。后降曹操,被任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五斗米道也自行解散了。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道士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加以整理阐述,充实教义,建立了道教的思想理论体系,如东晋葛洪撰有《抱朴子》一书,把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并与儒家名教纲常结合起来。道教活动也有所发展,逐渐形成教派。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移居江西贵溪县龙虎山,建造上清宫,尊张道陵为“掌教”和“正一天师”,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道”)教派开始形成。东晋末年,孙恩、卢循以五斗米道的宗教形式发动农民起义,活动在江南广大地区,影响很大。失败后,讳言五斗米道而称天师道。

南北朝时期,道教上层人士对道教进行的改革,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365—448年),字辅真,士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少好仙道,后入华山修道。在北魏神瑞二年(415年),自称太上老君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即指陵、衡、鲁三代)“伪法”,遵老聃为教主,提出“礼度”、“佐国扶命”和以札拜炼丹为主要形式的新教义,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重用,在北魏都平城建立天师道场,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从而形成“新天师道”或曰“北天师道”。太武帝取道教之义,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406--477年)久居庐山,亦为朝廷所重。他整理道书,使道教教义日益完善。他把封建宗法、佛教仪式等掺入新的道教斋戒仪范;所立宗教,大多流行于江南,人称“南天师道”。其后,隐居茅山修道的陶弘景(456—536年)为梁武帝尊敬,常往咨询,时人称“山中宰相”。他主张佛、道、儒三教合流。他特别推崇秦汉时代的三茅君,后来便形成茅山道。在陶弘景著的《真灵位业图》中,将道教尊重的神仙分成等级,并在所著《真诰》中将佛教轮回之说引入道教,使南天师道日益发展。

中国道教与神仙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道观

南、北天师道在隋唐时代日趋合流。唐为李家天下,尊老子(李耳)为教主,尊道教为三教之首。因此道士人数不断增多,地位日益提高,道教宫观遍布全国。一些著名道士还被延请入皇宫讲道说法,参与政事。

唐朝统治者对道教的尊崇与重视,有政治上的需要。唐代皇室出身于北朝鲜卑军户,非属望族名门。李渊、李世民为了争取上层宫吏的支持,便利用道教先祖老子姓李的巧合,尊老子为唐室祖先,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再则,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关中楼观的道教宗师歧晖曾以粮草资助唐军,派道士去蒲津关迎接李渊军。李渊建唐后,他们便以“应接圣君”立功受到李渊的召见并获得赐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的宠遇,楼观诏改为“宗圣观”,成为北方的名观。唐太宗时,又下诏贬佛崇道,指出“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老子),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学畅于九有,尊祖之风贻诸万叶。”唐高宗时又诏《道德经》为上经,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唐玄宗是一位迷信神仙道教的皇帝,因此对道教的推崇形成高潮。玄宗下令册封张天师为太师,陶弘景为太保;诏令天下道教宫观名山各置天坛祠宇,每处度道士五人,并取近山30户蠲免租税差役、永供洒扫;许多公主嫔妃也纷纷入道为女冠,或接受道教封号,如睿宗二女入道后称金仙和玉真公子,杨贵妃也曾为太真宫女冠,号太真;诏令太清宫主史崇玄和昭文馆、崇文馆诸学士编撰《一切音经音义》150卷和纂修我国第一部《道藏》;开元25年还设“玄学博士”科等。

北宋继承了唐代尊崇道教的传统,制造了“天神授命”的神话。传说宋初,陕西周至县有天神降于终南山道士张守真家,自称是玉帝的辅佐,奉上帝之命保护宋朝,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召见张守真。太宗亲征太原时,张说天神又降言:“上帝诸天皆喜,国祚延永,过于唐。”太宗赐他为“崇元大师”。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召见太臣王旦、王钦若等,说在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半夜,“朕方欲就寝,忽见神人星冠绛袍,将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后来在承天门取到天书,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真宗名字)”等字。这所谓连降天书三次,使朝野震动。真宗不惜财力,大兴土木,兴建玉清昭应宫,由宰相王且任官使。真宗时还定正月三日为天庆节,四月一日为天祯节,六月六日为天观节,七月一日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每逢节日,官员放假,两京及各州府设道场,百官去宫观上香。宋徽宗土台后,继续尊道兴道,宠信茅山道士刘混康、龙虎山道士张继先。他也效法前辈,编造“天神托梦”神话。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徽宗自称梦见老君,告谕他说:“汝当宿命,当兴吾教。”政和六年(1116年).道士林灵噩见徽宗,自吹能“上知天上,中识人间,下知地府”,利用徽宗急欲神化自己的心理,对徽宗说:“上天有九霄,最高者为神霄,神霄府中有神霄玉清王,乃上帝之元子,号长生太帝君,陛下就是神霄玉清王转世,下降为人主。”林灵噩又自称是神霄府仙卿,降临人世辅佐帝君。徽宗听了大为高兴,赐名灵素,号通真达灵先生,又建上清宝篆宫,供他居修。次年,徽宗命令二千多道士集中上清宝篆宫,林灵素宣布上天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授他帝诰、天书、云篆等事。不久,群臣与道篆院士上书天帝,要求册封徽宗为“教主道君皇帝”,集天神、教主、人君为一体。徽宗下令全国搜访道书,设书艺局和经局,编成《政和万寿道藏》,刻印颂行。宣和无年(1119年)还下令改佛教寺院为道教宫观,改佛陀名为大金大仙,改僧人为德士,尼姑为女德,强令德士入道,依道法。

金元时期,道教内部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新教派,其中北方全真道与南方正一道影响最大。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重阳(1112—1170年),自称其师为吕纯阳,师叔为刘海蟾,太老师为钟离权,全真教的教义主张儒家的理、佛家的性、道家的命融合为一体,因三教合一而取名为全真教。南方有继承张伯端的白玉蟾(1194—1229年),他追尊张伯端为始祖,和全真道相比虽同属于新道教,时称南宗,基本教义相同,但其修炼方法不同。北宗重出家净修;南宗则可在家修、可饮酒、可吃荤、注重禅机,故有南北之别。

新道教和以前旧道教的主要区别有二:一不崇尚拜忏斋醮等形式,着重从思想理论入手;二不重视以往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老、白日飞升,而重视修炼自身的金丹,排斥外丹而仅修内丹,于气功方面殊有成果。元初,全真道派的丘处机西游,曾会见成吉思汗,颇得重视,赐号“长春真人”,封国师,敕他总领道教。这一时期是全真教的鼎盛时期。成吉恩汗曾问他治国之策和长生之道,他以“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作了回答。成吉思汗对他的回答很满意,称他为仙翁。并说:“朕所有之地,其欲居者居之。”他居燕京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直至1227年逝世,葬于白云观。

元世祖曾命第36代天师张宗演统领江南道教;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又授张陵第38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天师道各派,统称“正一道”。元明以降,道教又形成北方全真、南方正一两大宗派,流传至今。入清后,由于朝廷重视喇嘛教,打击道教,道教日趋衰微,到解放初,全国有道士、女冠(道姑)八千人左右。

今道教在我国仍有一定影响,自1957年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宫观亦得到政府的保护与修缮。我国道教在古代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在世界各地有信徒约三千万人。它的教义、经典流传到欧美,被学者所重视。近年来我国接待了许多国外道教界人士与研究者。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中国道教与神仙,道教的创立与发展”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