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吃面是汉族大部分地区的习俗。豌豆糕是山西太原的传统特色糕类小吃,夏至日吃了之后能够消暑解暑。湘南的衡阳和湘西地区有吃夏至蛋的习俗,夏至日将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
来源于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中国人庆祝劳动节可追溯到1918年,这一年,许多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
1889年7月14日,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大会上各大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又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的由来,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惯来命名的节日。为每年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代寒食节这天要禁烟火,并且只能吃冷食。
植树造林活动意义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等作用。通过这种植树活动,能够提高人们对森林的认识,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是一年一度的“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每年公历的4月19日至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度,此时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非常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立夏有吃鸭蛋的习俗,鸭蛋营养丰富,可与鸡蛋媲美。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吃霉豆腐的习俗,说吃了霉豆腐就不会倒霉。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
相传古代皇帝耽误了祭天时辰。玉帝下令3年不降雨,青龙见到可怜的百姓偷偷降雨被玉帝压在大山下并说除非金豆开花,在二月初二这天老百姓把黄豆和玉米爆开了花供在庭院,只能赦免青龙,就这样二月二龙抬头遍流传了下来。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习俗。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孝老、爱老的风气,作为传统节日重阳节,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浓浓情思。
龙抬头主要是说二月二日这天,传说中的龙会从大山中破山而出,而在二月二日这天又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所以从二月二日这天开始,降雨量便会逐渐增多。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时间为每年的4月的4号、5号或者6号。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时间为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2019年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6月7日。
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北洋政府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病逝,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便决定将植树节改为了他逝世的这一天。
“蛰”就是“藏”的意思,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雷声惊醒的,所以就有了惊蛰的说法。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冬眠。
1976年为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联合国大会宣布1981年为“国际残疾人年”,并确定了“全面参与和平等”的主题。
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从而出现了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的情况,并且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的昼夜都一样长。
农历九月初九,民间就有吃螃蟹的习俗。唐伯虎的“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就是重阳节吃螃蟹习俗的最好例证。在重阳习俗中,吃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糕”与“高”谐音,象征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便形成了传统的活动。
世界水日,是20世纪末确定的一个世界性的节日,为每年的3月22日。
中秋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如同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有许多个神话传说,其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南方主要吃年糕除此之外,在吃年夜饭时,很多地方开席时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鸡,因为鸡寓意吉利。中国有年年有余的说法,所以鱼也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和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为筒粽,现代多用糯米代替黍米,煮出来的粽子呈晶莹油亮的棕黄色。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周朝时期相传桃木有辟邪的作用,人们就把桃符挂在门上去除厉鬼,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明代对对子流行,对联名字就从明朝开始了,到了今天,春节这套贴对联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春节前夕要打扫房屋、置办年货,除夕这天要摆菜肴、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除夕晚上吃完团年饭以后要聚在一起守岁,正月初一人们会举行舞狮、放爆竹、拜年等活动。
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政府规定在民间使用下力,在机关、厂矿学校等实行公里,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缘”,夫妻一场,来之不易。我国将结婚25周年称作银婚,以此来象征夫妻之间感情的珍贵。
在寒食节这天,人们会带上酒、香烛等物品,去祖先的坟头祭拜。寒食节时天气还比较寒冷,为了防止吃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有了踏青、荡秋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5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