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七夕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被称为“乞巧节”“巧日”或者“巧节”,因其节期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因此也被称为“双七节”“七月七”,又因为七夕节与女子所做的纺织、刺绣等关系很密切,也因此被称为“女儿节”“少女节”或“女节”。那么,唐宋时期的七夕节是怎样的?元明清时期七夕节的成熟又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七夕
唐宋时期七夕节受到重视
唐代长安盛行各种七夕节俗活动。陈鸿《长恨歌传》中记载:“秦人风俗,是夜(指七夕)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好为乞巧。”同时说了这种活动在宫廷中表现尤为突出。唐玄宗甚至在宫中建了一座乞巧楼。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与杨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时宫女辈陈瓜花酒撰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宫中的妃嫔宫女们各用九孔针、五色线在月下进行穿针比赛,先穿过的为得巧。同时还有音乐演奏,欢乐达旦。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这首诗就是对当时长安七夕盛况的真实写照。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长安城中,从宫廷到民间都盛行七夕乞巧活动。
宋代以后,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从朝廷到民间,牛郎、织女成了祭祀的神灵,祭祀盛行推动了七夕节的发展。七夕节俗活动变得更加丰富了,除了保存历代流传下来的求灵巧、水浮针、看巧芽、拜魁星等,还出现了《天河配》《长生殿》等节令戏,七夕节成了民众娱乐放松的节日。宋代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我们能够得知当时七夕节热闹非凡的场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太宗下了一道鼓励人们欢庆七夕的诏书。宋代七夕是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当时的许多文人如周密、吴自牧等的著作中都有相关的记载。此时也涌现出很多颂扬牛郎织女的诗文。例如:唐代白居易和杜牧都做了名为《七夕》的诗,北宋秦观作了《鹊桥仙》等,这些都是赞颂七夕的著名篇章。
七夕
元明清时期,七夕节的成熟
七夕节在元代多被称为女儿节,《析津志》中对七夕节这天在市中、宫中、朝中等热闹庆祝节日的场景做了详细的记载。在宋元时期七夕各种习俗非常兴盛,并一直流传至后世。
明清时期,七夕已经是重要的民间节庆,节俗活动丰富多彩。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间“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朝时叫“掷花针”,主要用松针来卜巧,此俗一直保留到近代。据《清嘉录》记载,人们在庭中或露台上陈设香烛和各种果实,对牛郎织女二星进行膜拜以此来乞巧。
明清时期,七夕有吃“结缘豆”的食俗,《漳州府志》记载了用熟豆相亲来证明有缘,并结缘的习俗。清朝时期,江西七夕节有吃“油饼”,喝“巧水”的习俗。清代时在陕西省兴平县,七夕节时,年轻女子陈上水果、酒、豆芽等,祈求织女赐巧。在陕西临澶县,七夕时,有女孩的家庭要用瓜桃枣梨等来进奉。福建《金门岁节》也记载七夕这天要吃同心饼。广东七夕又有相互赠送龙眼、槟榔来结缘的习俗。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唐宋时期的七夕节,元明清时期七夕节的成熟”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