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庆贺丰收的春节历来最受重视。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与春节在历代文人雅客笔下常常交叠出现,无数经典作品虽跨越千年历史,依然传承至今,在人们心中激荡出美好感情。那么,春节文艺感悟有哪些?庆贺丰收的春节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春节
春节文艺感悟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美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代盛世皇帝李世民在他的《守岁》一诗中道出了帝王眼中的春节。夕阳斜照在芳殿,绮宫金碧辉煌,宫苑适逢除夕,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在这冬春交替之际——冰雪消融,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暖气回升,温暖的春风带来了美好的春天,正是一种暖洋洋、乐融融的节日气氛。梅花绽开,阵阵飘香,宫廷内外,张灯结彩,光辉灿烂,巨大的红烛点燃了,远远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团。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通宵歌舞。这是何等盛大而又热烈的节庆场面。而孟浩然的《田家元日》里这样写:“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这里写的是农民的春节。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夜的除夕还是寒冷的冬天,今朝大年初一起床之时便是和煦的春天。已然四十岁的诗人本应出仕,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关心。孟浩然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所以这里展现了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夫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这里没有描写辞旧迎新的热闹,也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在欢庆之中许下新年的愿望:一是希望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诗人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文徵明《除夕》)。读书人的春节则是挑拣一年的诗词。这是忙里偷闲的自娱自乐,也是以诗文为业的读书人辛苦耕耘。这里面既有诗人的自嘲,又有诗人的自喜,确实是一种别样的除夕总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元日》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充满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张民俗风情画之中也体现着诗人新年之际的理想。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积极向上的节日愿望,使这首诗成为写春节的千古名句。同样积极向上的还有苏东坡:“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写此诗送给弟弟苏辙,希望兄弟二人异地守岁,共惜年华。还有杨万里的《己丑改元开禧元日》:“方知人喜天亦喜,作么钟鸣鸡未鸣。”真是一番普天同庆之景。可并非所有人都是一派欢庆,“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白居易《除夜》)这里诗人双眼多病,彻夜难眠,却说并非是为了守岁;他的心已经老了,容易多愁善感,更何况又临近春节。等到灯火燃烧殆尽、天亮后,他便是六十岁的人了。这是一种无奈于一年老似一年的惆怅,一种无尽的惆怅。
春节
佳节团圆是每个人的心愿,但不能回家的人在春节也有一种别样的情感。“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辞旧迎新之际本应唤起人们对春节的很多欢乐的记忆和想象的,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夜却是另一种情景。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老老少少都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在他乡不能回去。对照之下,诗人触景生情,眼前的灯光本应该是热的,此刻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除夕之夜如此孤寒使人难以入眠,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便展现于我们眼前。诗人自称为“客”,又问:竟是什么使我“转凄然”呢?似乎并没有什么事,但诗人又是那么的心事重重。思乡的情绪飘回千万里之外的家,如此凄然中度过了这一年。而白居易《客中守岁在柳家庄》的“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年事已高的诗人十分畏老,每到逢年过节便要“惊心”,此时思乡情厚,直把新春称作“恶春”。诗人不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反而写除夕夜的故乡人正应当思念这个未归之人,此情此景使得思乡之愁更浓了一分。更有戍边人之诗云:“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张说《幽州新岁》)戍边之苦在此也不再是苦,他们在春节守着边疆,之所以能“且喜年华去复来”,皆是因为有着一片忠心的报国之志。此情此志真可谓“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一片忠心“向长安”,自然忘却了戍边之苦。而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除夜》里这样写:“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这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首诗意境恬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也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爱国英雄文天祥想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新年的愿望。然而这样的愿望无法得到实现,所以这首诗里便透出一种寂寞、悲怆的情绪。如此方知铁骨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这个人格形象是丰富饱满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爱国爱家、有情有义之人格的图腾。它万年不朽,颠扑不灭,是激励一辈又一辈中华儿女的英雄典范。
春节之际也不仅有感时伤怀之情,更有“曾经沧海”之后的另外一番新境界。且看赵翼的《除夕》:“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除夕夜的烛光灯影摇摇晃晃,后半夜的寒气越来越深,老夫这时偏要冒着寒冷披着衣裳坐起来,为的是要听那第一声的雄鸡报晓。赵翼此诗真有一种不服老的奇趣。而“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也可见一个白发童心的鲜活形象。孔尚任写这首《甲午元旦》时已六十六岁,在家乡曲阜简居。头发花白的诗人在除夕之夜,围炉守岁彻夜未眠,饮酒剪烛倾尽金银,旧年已去,新岁已来。听见的是点爆竹,看到的是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显示出一派欢乐的场景。这首诗写除夕盛景,字里行间跃动着一颗赤诚的童心,充分反映出诗人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春节诗词之多,数不胜数。以上几首,已可看出春节盛况之一二,每逢佳节吟咏品味,依稀能体会诗人的感悟。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春节文艺感悟,庆贺丰收的春节”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