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古代的乌纱帽有什么不同 乌纱帽是怎么来的

2024-08-12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乌纱帽原是民间的一种便帽,后来人们也用乌纱帽比喻官职。古代,什么样的人能够戴乌纱帽呢?古代的乌纱帽有什么不同呢?对于乌纱帽这一词汇,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乌纱帽是怎么来的,接下来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查询了解下吧。

古代的乌纱帽有什么不同 乌纱帽是怎么来的

乌纱帽

古代的“乌纱帽”有什么不同?

东晋成帝时,乌纱帽就已经出现了,都城建康宫中做事的人都带有乌纱帽。这种乌纱帽是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故称“乌纱帽”。南北朝宋明帝时,乌纱帽流传到了民间。于是,乌纱帽逐渐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朝时期,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乌纱帽上多了许多玉饰。这些玉饰的多少可以表示官职的大小。六品以下官员的帽子上是没有玉块的,一品官员九块,二品有八块,以此类推,直到五品官员有五块。

宋代,乌纱帽的两边各有一个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官员在商议朝政时左右交谈,有了两个翅,头一扭,翅就会一颤一颤的,就很容易被皇上发现。乌纱帽上还设计有不同的花纹,这样可以区分官员的级别。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时做出了规定:文武百官在上朝和办公时,必须要穿上圆领衫,束腰带,并戴上乌纱帽。另外,有状元、进士之名,但是还没有授予官职的也可以戴乌纱帽。自此,乌纱帽就成了官员独有的标志。乌纱帽成了官帽,老百姓就不能再戴了。

清代,官员戴的帽子改为了红缨帽,但是人们依然习惯用“乌纱帽”来表示官职。这就是乌纱帽的演变过程。

乌纱帽是怎么来的

民间相传,乌纱帽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发明而来的。因为赵匡胤起先投奔于后周郭威麾下,后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因担心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也害怕其他功臣会效仿自己篡位,于是设计出带有一尺多的长帽翅的乌纱帽。

朝堂之上,只要百官大臣一转头,或者想交头接耳说悄悄话,长长的帽翅便会上下颤抖,也能让赵匡胤快速察觉到是谁在窃窃私语。

然而,这部分论调只是民间野史,算不得真。

宋太祖赵匡胤并非是乌纱帽的发明者,两宋一朝官员头上佩戴的长翅帽,的确是赵匡胤突发奇想。

那么,乌纱帽到底是哪个朝代发明出来的?乌纱帽又为何被视作是官位的别称?

其实在春秋时期,无论男女都习惯用“丝”或者麻质的“巾”,用来包头或者是扎头发。

到了先秦和两汉时期,上流贵族间开始流行佩戴帽,那个时候的帽更像头巾。

之所以老祖宗会有佩戴帽子的习惯,主要还是在千百年前,古人为了抵御严寒。习惯从事生产劳动时,用纺织品包裹在头上,目的还是为了保暖。

战国中后期,官僚集团还有统治阶层的贵族认为,佩戴帽子可比作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此时的帽又被称之为“冠”、“冕”,其功能并非只是简单的遮阳蔽寒。

到了东汉时期,更是只有世家大族的人才能佩戴帽子,普通百姓只能扎巾。

东汉《释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正是从东汉开始,古人佩戴帽子的外形也发生很大变化。

古代的乌纱帽有什么不同 乌纱帽是怎么来的

乌纱帽

春秋与战国时的帽子更像是头巾,直至东汉,北方民族不断迁徙南下移居中原。经过各种战争洗礼以及文化交融,南北文化得到空前交流与发展,也让当时人们的服饰样式,发生很大的变化。

汉代,上流贵族佩戴的帽,大多是以乌纱制成。佩戴时,将黑色头巾从前向后,沿着额头先包裹住一圈,接着往后盘起来裹住头发,在后脑勺的位置进行固定。这就是东汉,包括春秋战国人们佩戴帽子的方法和样式。

东汉后期,天子百官便带着改良而来的幞头。何为幞头?幞头的诞生,与北方民族固有的服饰有着密切联系。

简单来说,东汉时期天子百官佩戴的幞头,相较于此前的头巾多了四条带子。这四条带子从额头延伸至后脑勺,最后穿插固定。

从外形来看,百官头顶上很像是打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也让幞头外形从此前的头巾,变得更像现代人佩戴的帽子。

隋唐时期,幞头已经成为百官上朝时必备装饰,并且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

《唐书.舆服制》:“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

《通典》:“隋文帝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赵匡胤发明的长翅帽,也是根据唐末五代的幞头进行改良发明。此后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沿用赵匡胤发明的长翅帽,让文武百官佩戴。到了清朝时期,百官佩戴的则是圆顶帽。

总之,乌纱帽起初只是普通平民日常生活用品,可以御寒遮阳。

到了东汉后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让百官上朝时戴上黑纱制成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外形很像头巾,也就是乌纱帽的雏形。

“乌纱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制度,统治者们还用乌纱帽形状以及细节,区分官员的品级大小。

自然而然,人们谈到乌纱帽,脑海中便会想起,只有入朝做官的人才能佩戴它。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古代的乌纱帽有什么不同,乌纱帽是怎么来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