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孔孟食道 孔子和孟子的饮食主张

2024-07-10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合了阴阳五行哲学、儒家伦理道德、中医营养摄生说等,形成了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主张、孔子食道四大原则。那么,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孔孟食道是怎样的呢?孔子和孟子的饮食主张有哪些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孔孟食道 孔子和孟子的饮食主张

美食

孔孟食道

孔孟食道,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的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治—食功一食德”。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原则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孔子饮食主张

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集中地体现在下面这段话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yì)而锅(ài),鱼馁(něi)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乡党》)这既是孔子饮食主张的完整表述,也是对传统饮食思想的历史性总结。略去斋祭礼俗等因素,孔子的饮食主张主要有:饮食要追求美好,加工烹制力求恰到好处,遵时守节,不求过饱,注重卫生,讲究营养,恪守饮食文明。若就原文来说,则可概括为“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被人们视作对孔子食道的最高概括。

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孔孟食道 孔子和孟子的饮食主张

美食

孟子食德

孟子可以说是完全承袭并坚定地崇奉着孔子的饮食信念与准则,不仅如此,通过他的理解与实践,使孔子的饮食主张深化成为完整系统的“孔孟食道”理论,即“食治—食功一食德”。

孟子主张:“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治”原则,这一原则既适用于劳力者也适于劳心者。“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

以求食与”,这就是“食治”。所谓“食功”,可以理解为以等值或足量的劳动(劳心或劳力)成果换得养生之食的过程,“士无事而食,不可也”:“食德”则是指坚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进食的礼仪原则。孟子认为进食尊礼同样是关乎食德的重大原则问题,认为即便在“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的生死抉择面前,也应当毫不迟疑地守礼而死。这种观点,显然同孔子答子贡问的“去食”以守“信”的观点出于一辙。孔孟食道是一种社会饮食生活中的个体模式,对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民俗小百科:孔子简素为朴的饮食原则

孔孟在饮食上追求并安于以养生为宗旨的淡泊简素,并以此励志标操。他们反对厚养重味,摒弃愉悦口味的追求,他们实在没有多少兴趣去关心自己如何吃,似乎只以果腹不饥为满足。孔子认为人生的真正辉煌和崇高价值在于追求“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的乐趣全在于此,因此他非常鄙视讲究吃穿的人,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如是“恶衣恶食者”则“未足与议也”,对其不理睬、不交谈。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是“克己复礼”、实现“礼治”,他的饮食生活实践,也严格限定于他自我修养的规范之中。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原则孔孟食道,孔子和孟子的饮食主张”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