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秋节这个节日我们每年都在过,而且还放着假去庆祝,不少人会选择回家团聚,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亮,这是中秋节的习俗活动,那么八月十五中秋节具体是怎样的呢?中秋节由来和习俗有哪些呢?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圆月,家人团圆。所以,中秋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由来
“秋暮夕月”的习俗在《大戴礼记》中就有记载。夕月,即祭拜月神。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礼乐志》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由来,“嫦娥奔月”的传说流传甚广。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成仙升天。嫦娥知道后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赏月拜月
中国自古就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日时中秋月夜,庭院中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子女团圆,共同赏月叙谈。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赏月
吃月饼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是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形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现代,月饼更是中秋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礼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民俗小百科:兔儿爷
兔儿爷为中秋祭月之用。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闹瘟疫,玉兔为救人苦难,下凡为百姓医病。它身着人服,或袍服或战甲,有时骑马、鹿或虎,有时乘凤。它走了一家又一家,医好了许多人,而且不计报酬。人们为了感谢它的恩德,盼其带来吉祥和幸福,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家家都会祭拜兔爷。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旧时中秋北京街头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极为热闹。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由来和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