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节气 冬至下个节气是什么

2021-12-20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每一个节气到来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冬至是进入真正寒冷冬天的开始,让我们的生活开启极寒模式,也开启数九时间表。冬至是属于冬天的节气,那么你知道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节气吗?冬至下个节气是什么呢?以下还有万年历小编对冬至之前的一个节气是什么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节气 冬至下个节气是什么

冬至节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节气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这时太阳到达黄经270°。《恪遵宪度抄本》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

  冬至下个节气是什么

  冬至下个节气是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腊月迎春中的一个节气。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每年1月4或5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85°为小寒。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小寒主要习俗有过腊八节、吃糯米饭等。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适度运动,防寒保暖。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节气 冬至下个节气是什么

冬至节气

  冬至之前的一个节气是什么

  冬至之前的一个节气是大雪。

  大雪,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季第三个节气,每年的12月7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为大雪节气。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天气更冷了。大雪节气表示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大雪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吗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过后,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夜晚就会一天天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冬至是进九的开始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节气 冬至下个节气是什么

冬至节气

  冬至是进九的开始。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四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四九天"。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与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部分地区,并非全国各地都如此,一些寒冷地区在春季尚未有春天气息。

  为什么冬至开始数九

  在冬至时期,白天最短,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最小,单位面积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在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同时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增加也很缓慢,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四九”时段才达到最大值,也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四九”时段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节气,冬至下个节气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文章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http://wannianli.tianqi.com/)原创,禁止转载,转载必究。

相关推荐

冬至过后白天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 冬至夜长还是白天长

冬至最忌讳的三件事 冬至哪些事情不能做

冬至是冬天的结束还是开始 冬至是冬天过完的意思吗

冬至的文化内涵 冬至的特点和风俗

冬至吃饺子的诗词 描写冬至吃饺子的诗句

冬至的古诗10首 赞美冬至的著名诗句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