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如何得名 处暑节气的名称由来

2020-08-17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节气的名称已经固定化,不会再更改,但是在没有到来之前,它或许可以变成任何一个名称,那么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如何得名?处暑为什么叫处暑呢?以下是万年历小编带来的处暑节气的名称由来,一起去看看吧。

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录:“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即“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由此而得名。

  为什么叫“处暑”呢?处即为“停止”之意,暑指暑天,处暑即为暑天停止,与“出暑”谐音,是指炎热离开,暑气逐渐消散。

  处暑即“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下降、秋高气爽,故属于秋天的节气。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早晚气温低、多风而且光照强烈就要适度的增加衣物做好保暖、防风、防晒,以避免受凉、受风和日光性皮炎的发生。

  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节气的由来

  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诗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左河水)”,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1.银耳

  可以润肺止咳、生津养阴,还具有消除肌肉疲劳、健脑防衰的作用。推荐吃法:先将银耳洗净后放入砂锅中熬至浓稠酥软,再将西红柿洗净后去皮捣烂,放入银耳羹中煮开,加入冰糖适量调味;也可以将银耳和黑木耳一起洗净后,蘸芥末酱油吃,味道很鲜美。

  2.石榴

  处暑是吃石榴的季节。石榴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E都高于苹果和梨。红粉皮石榴含维生素C高,青皮石榴含维生素E高。石榴性味温甘酸涩,有生津止渴、杀虫止痢的作用。石榴可直接食用,也可榨汁饮用。酸石榴对防治腹泻很有效,甜石榴可防治咽燥口渴。

石榴

  3.玉米

  处暑是玉米成熟的季节,新鲜玉米中的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摄取,而其他食物中的含量极少,因此,新鲜玉米是赖氨酸的主要来源之一。特种玉米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玉米。比如,甜玉米的蛋白质、植物油及维生素含量就比普通玉米高1~2倍,“生命元素”硒的含量则高8~10倍。

  4.山药

  能清心安神、补中益气、助五脏、强筋骨,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推荐吃法:将洗净后的山药捣碎后加糖调成馅,与糯米粉一起制成汤圆食用;也可做拔丝山药;或是去皮用淡盐水洗后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糖桂花酱,当冷盘。

  5.西洋参

  可抗疲劳、抗缺氧,处暑人们会出现阴虚少气、口干口渴、萎靡乏力的情况,在煮粥或炖肉时放入一些西洋参,不仅能镇静防秋燥,还能温和滋补。推荐吃法:可以用西洋参片冲泡喝,非常简便。甚至在吃火锅时,在里面放入西洋参,也可以有效进补。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如何得名,处暑节气的名称由来”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欲了解更多处暑习俗、养生、食谱请点击》》》处暑是几月几日

文章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http://wannianli.tianqi.com/)原创,禁止转载,转载必究!

猜你想看

处暑为什么在立秋之后 处暑过后就凉快了吗

关于二十四节气处暑的古诗 有关处暑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处暑的谚语有哪些 24节气处暑谚语大全

关于处暑的诗句古诗 与处暑有关的诗古诗

关于处暑的古诗四句 处暑节气诗词赏析

关于处暑的传统习俗 处暑节气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