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万年历 > 资讯 > 正文

2019年惊蛰是几点几分 惊蛰是几月几日2019

2019-03-06  来源:天气万年历  【字体:  

  导读:节气的到来往往预示着季节将要交替,由春到夏,夏到秋,秋再至冬,我们的一年四季也就过完了。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说明春天也将过去大半,我们离夏天也就不远了。那么,你知道2019年惊蛰是几点几分?惊蛰是几月几日在2019年吗?不知道的话,就来看看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2019年惊蛰是几点几分 惊蛰是几月几日2019

2019年惊蛰是几点几分 惊蛰是几月几日2019

  2019惊蛰时间是3月6日5时10分,星期三,农历正月三十。

  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惊蛰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惊蛰气候特点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

  惊蛰饮食注意

  忌食或少食:

  动物脂肪类食物等,如羊肉、狗肉、鹌鹑。燥烈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应少吃,如辣椒、葱、蒜、胡椒。

  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适宜:芥菜、姜、韭黄、乌鸡、葡萄干、鸭血、枸杞、菠菜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渐发,阴血相对不足,饮食宜戒酸增辛,多吃些补肝血、助阳气的食物,以顺阳气生发,使气血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千金方》曰:「是月(阴历二月)宜食韭,大益人心。」故此时最适宜吃韭菜,有温肾助阳、散瘀活血、健胃暖中的功效。

惊蛰饮食宜忌(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除此之外,芥菜、茼蒿、姜、韭黄、青椒等辛温之食也应常吃,可避免因阳气生发过快而出现背凉、四肢凉麻胀等阳气不足之症。肝主藏血,春季要想肝疏泄有度,一定要保证肝血充足,宜多吃大枣、桂圆肉、乌鸡、葡萄干、鸭血、枸杞、菠菜等补血养血之物,如果最近常有头晕、眼睛干涩、睡觉多梦等阴血不足情况,更要常吃多吃。

  少吃:冷饮、螃蟹、蛤蜊、生蚝、绿茶

  春季肝旺易克脾,而寒凉之品会损伤脾胃阳气,若此时不加以顾忌,对脾胃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冷饮、海鲜(螃蟹、蛤蜊、生蚝)最好少吃,水果大多数性寒凉,并非越多越好,每天1~2个就好。喜欢喝绿茶的也应该有所节制,淡茶一二杯就好。如果不慎造成胃痛、腹泻,可煮点生姜红糖水喝。

  忌吃:动物肝脏、黄花菜、酱菜、大蒜、小蒜、生鸡蛋、兔肉

  《金匮要略》:春不可食肝--肝旺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

  《云笈七签》:是月勿食黄花菜,交陈葅(酱菜),发痼疾,动宿气。勿食大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勿食鸡子,滞气。勿食小蒜,伤人志。又云:勿食兔肉,令人神魂不安。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2019年惊蛰是几点几分,惊蛰是几月几日2019”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欲了解更多惊蛰习俗、尝试、养生、食谱请点击》》》惊蛰是几月几日

文章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http://wannianli.tianqi.com/)原创,禁止转载,转载必究!

猜你想看

2019老北京惊蛰吃什么 2019老北京惊蛰必吃食物

2019惊蛰怎样打小人 2019年何时打小人最合适

2019惊蛰祝福语 惊蛰节气祝福语简短2019

2019惊蛰为什么要吃梨 惊蛰吃梨有什么寓意

2019惊蛰适合搬家吗 2019年惊蛰这天搬家好吗

2019惊蛰如何打小人 2019年惊蛰打小人时间

今年惊蛰是几号 2019惊蛰是几月几日

相关推荐

生活常识
更多 >>
友情链接
合作邮箱: kf@tianqi.com

天气网万年历,方便查询节假日、黄道吉日、宜忌,准确推算日期,帮您出行,结婚安排时间!

Copyright © 2009-2024 wannianli.tianqi.com 万年历.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220180 联系我们